地藏经全文网
地藏经全文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就大乘菩萨道与道友展开之争论四

导读:就大乘菩萨道与道友展开之争论四吾:那是由于地域广,诸侯国多啊,就如同我们春秋以前,那时有数百个诸侯国之多,各国的文化不同,甚至书不同文,车不同轨。而第一次集结后流传到各地的经典,各国整理出的各不相...
就大乘菩萨道与道友展开之争论四

吾:那是由于地域广,诸侯国多啊,就如同我们春秋以前,那时有数百个诸侯国之多,各国的文化不同,甚至书不同文,车不同轨。而第一次集结后流传到各地的经典,各国整理出的各不相同,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动乱等原因,这些国家灭亡的灭亡,被吞并的吞并,记录整理的历史记载虽已不存在,但经典流传到后世也很正常啊

道友:你不明白我的意思么?凡结集经文的圣举,必须要有诸多阿罗汉结集,其中一人上首,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八个凑起来开个小店这么简单,一个迦毗罗卫国不过一个大型自然村大小,有什么彼此看不见的么?出现彼此矛盾分歧,及部派分裂,经书已经记载得很清楚了,各部派消亡、合并也有记载,而偏偏没有这个菩萨道,这是为何?不可能是因你说的战乱等原因皆结集的比丘皆被屠灭吧?这可不是十个八个和尚的事,有一个在世也会有流传记载,而各部派所结集典籍为何没有?

吾:首先除了第一次集结外,其它的几次,后世又哪来的那么多阿罗汉啊?其次古天竺远比今天的印度国大,分东西南北天竺,北面边境一直与我们西域国家相接壤,而佛的弟子们四处传道,必然分路而行。再有古时交通不能与现在相比,离得稍远便是老死不能往来,语言文字差异也是不可忽视。最后我所说的战乱原因,不是集结的那十几个比丘被杀,而是必须考虑千年、百年的漫长时间因素,其间几经兴衰啊!他们本来是有集结记载的,但由于种种不可知的原因找不到这些资料了,但集结出来的经典却幸运的流传到后世。历史就是如此的复杂,这就是考证的困难。

道友:而你说的种种找不到的原因,我且不问是何种原因,为什么单单只有菩萨道的全部找不着,一丝一毫都找不到甚至就像没发生一样,而解脱道的,甚至连根本分裂、所谓的窟外结集都存在?

吾:同样是佛说之法,但也分了义不了义,究竟不究竟,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是小乘的进一步发挥,学会基础的弟子众,而进入高深层次的弟子寡,因而越到后世的徒子徒孙越是讲小乘的占绝大多数,而大乘的不仅师父难寻,能传法的弟子更难寻,久而久之大乘自然不如小乘声势浩大,因而以集结规模而论自是比不上小乘,被淹没也很正常。

吾:既然是第四次(注:第四次集结讨以后,后续才有巴利文翻译的经典),那距离佛的时代已经相当遥远了,他们集结的这些人都是属于南传这一支,可以说是同一派的,集结出来不承认大乘经典也很正常,

道友:没错,但主线不会变,就如巴利三藏和四阿含虽有出入,但主线不变的原因一样,部派各自发展,但解脱道是释迦所传,而菩萨道不同,他变的是根本理论。

吾:这还是要考虑漫长的时间问题,对于大乘经典,佛的首代亲传弟子或许听过,但没有领会,所以轮到他传弟子的时候,就捡自己有心得的经典相传,对于自己尚没领会的经典就不会进一步发挥。而轮到他的徒子徒孙再传弟子的时候,他们自己没听过大乘经典,所以压根就不知道世上还存在这些大乘经典,因而更不会向弟子介绍了,而到千百年后门下弟子到外面偶然碰到了大乘经典,回去问师父,师父就说咱们的祖师的祖师没有提到过,所以肯定是有人新编出来的冒牌货,由于后来遇到的冒牌货越来越多,所以这些人就组织起志同道合的一批人来集结,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他们祖师传下来的经典才是真正佛说过的,其他经典就成了不被认可的“伪经”

道友:首代弟子,阿难迦叶等五百阿罗汉都在,释迦讲法,只给一个人讲,还讲了这么一大套?二带弟子都没听过那么这些理论怎么来的呢?释迦说过,没有握拳不教的,这就和中国师父传法形式不同,

吾: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每一部经都有某一部经产生的因缘,每一部经都有请法的弟子,假如没有人问,佛又如何解答呢?虽然旁听的弟子很多,但问道求法者是主,其他人是宾,世尊说法当然是以所祈请者为中心,重点是要先让祈请的这个人先明白。绝对不可能为了让程度最低的那个人,甚至庙子外面没有学过的人明白,每天都说那套最基础的。而对于大乘经典,首代弟子大多都听过,二代弟子即便没有见过佛本人,也或多或少的听过点,再往后传的弟子几代、十几代以后没听过完全符合情理。更不是所谓握拳不教,而是说了以后有的人懂了,有的人不懂,这就是六祖所说“密在汝边”,懂了一切都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懂到处都是秘密

道友:每一部经都有一个因缘产生,但都是结集而来,这是佛教都认同的定义,在释迦时期没有任何经这也是个佛教常识。那个你假设的听菩萨道的求法者在不在结集之列?按照你说,如果是菩萨道,自然会比解脱道更好解脱,那么为何五百结集没有此论出现?与五百结集理论差异的所谓窟外结集和大众部结集为何也没出现?你说的这个首带弟子都是谁?在哪里记载?不要拿假设理论当证据,请拿出证明你这个理论的证据。不论后带弟子是谁?首带弟子都是哪位?五比丘?阿难迦耶?释迦说过,无握拳不教之法、释迦理论无私照耀给人们,何来密教?

吾:首先佛经并非由集结而有,若佛没有说过法的话,集结也无从结起,所以佛的说法是最初因缘,集结不过第二因缘,而后才有佛经的出现。而法华、金刚都是佛的弟子舍利弗、须菩提祈请的啊,他们不算数吗?谁又能证明第一次集结时一定没有这些经?而几千年后的所谓南传巴利文经典又是第几次集结后的产物?这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吗?要知道除第一次外的其他几次集结的产生,对于经典可靠性的怀疑是因,而后才产生集结讨论的果,不能倒因为果。另外我所说的“密在汝边”,与密宗无关,至于密宗是否合法是另外的事暂不讨论,而大道是无处不在的,但你见到了吗,没有见到那就是有秘密未参透啊!而佛虽无私说法,但所有的听法者都成道了吗?这就是关键,现实就是如此,懂了不需要任何言语,不懂说破天也没用,

吾:首先大乘经又哪里说过世尊不圆满了?其次既然能提出假设的可能,就必然没有证据证明这个可能必然没有,证明他有需要证据,但证明他没有同样也需要证据

道友:菩萨道和解脱道在很多理论上是非此即彼的,也就是说二者只能取其一,如果二者皆取,只能说明释迦对圣弟子阿罗汉犯了两舌妄语,而结集来的理论如果不可靠,没有来历的经文如何证明其可靠?如果如菩萨道所说,小乘不如大乘而释迦说的解脱道又没有错的话,只能说明,释迦没有到龙树解脱的更圆满。既然没有证据,那么这个假设只能是个假设。

吾:不是说集结的就不可靠,而是未必全面,难免疏漏。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对立存在的,有此才有彼,无东哪来西?有正面就必然存在反面,永远没有绝对的事物存在。佛说法也是如此,不可避免的要一分为二,划分开范围的来讨论,因而世尊不存在两舌,大小乘不存在矛盾,有的只是修学者的不能通达。

吾:在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下(注:道友所云大乘经典之中,处处矛盾),矛盾与统一是始终存在的,这就是真正需要参究的地方,不能因为有矛盾就说某一方是“伪”的

道友:错,理论的统一在于主线统一以及时间、人物的统一,而菩萨道的理论在于从根本上与结集理论不统一,而且没有结集来历,而定伪,是源于释迦结集经典对于经的定义。多处出现释迦反对理论、多处推翻释迦定义理论。还没有来历,怎么定真

吾:佛经本来就是佛与弟子间的一次次对话记录,每一次都是随机说法,并无预备好的课程大纲,面对问道者的不同,以及环境、时代的变迁,所说的法总是有所不同的,每一次都会依照问道者的自身程度,给出最能起到助益的解答,如给小学生讲就要以小学生程度来讲,给博士生讲就要以博士的程度讲,这就是方便说法,绝对没有什么万灵丹包治百病的,不管谁来都是一样药来治。此即古人说的“知病识药,应病与药”,如珠走盘,无有定法。

道友:这就涉及几个问题,1.既然当时只是随机讲法,那么,就必然不存在经书名称,那么,那些号称释迦所讲但经书中出现其他经书名字的大乘经文属于什么情况;2.随机讲法会不会和一些人说你到阿罗汉了,阿罗汉是最殊胜的,然后跟另一批人说,我跟他们说阿罗汉最殊胜解脱是因为他们缺心眼,其实他们是小法、小智,是焦芽?

吾:这都不是问题,虽然是随机说法,但每一次说法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所以佛经中就有“当何名此经?”的祈请经名记录,而佛归纳出精义后再定经名。而其他经典名的出现也是类似引经据典之义,毕竟在佛以前就有许多的经典存在,引用出来更增加真理的可靠性。对于第二点,还是那句话,世尊对于弟子殊胜的地方就赞叹,不好的地方就呵责,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突出殊胜,其他地方就一美遮百丑不加理会。

道友:错,当时并没有一个“经”、“论”的概念,你连“经”的定义都要改动了么?这可是连菩萨道都不敢改动的定义。经律论都是释迦入灭后结集而来,这是佛教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共同认同的。第二点,我也再一次强调,不是殊胜,而是最殊胜,请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忽略任何字,汉传佛教很多理论就是在汉译的时候抄经者认为省略导致出现理论偏差的。释迦理论是不是所谓的真理,真理在变就不是真理,当然阿罗汉的最殊胜涅槃能变成不入无余也就能解释释迦最终极解脱成佛为什么是小智不入上梵了。

吾:有没有这个概念不是重点,我只是无以表达不得已借用而已,我也知道“经”是后来整理编订的,但既然用文字编订,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文学手法的加入,然也不影响经文奥义,只会更增可读性。而世尊每次说完法,都进行总结,确立主题、中心这很合逻辑吧,而表现在后世的经文里就是那样描述。不能因为佛经是后来编的,所以佛经里面就不允许出现“经”字、“论”字,凡出现过的一概抹杀。另外最殊胜是指踏入佛境界的大阿罗汉,而不是刚证初果的小罗汉。还是那句话,阿罗汉修到最高境界的大阿罗汉是佛境界没错,但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是佛。

道友:这个概念很重要,你在虚化这个概念么?经是后来结集来的,所以,在释迦在世,就没有任何名字,也没有经的概念。释迦只是随意讲法,说的理论有条主线,那么释迦有没有在某时专门说一些理论是般若部、一些时间专门说解脱法?那个不是释迦,那是说评书的。经是后来结集的,可以出现经,但必然不会有“经名”。释迦可没说大阿罗汉还是一般阿罗汉,阿罗汉四果,四果已经是阿罗汉了。释迦从没说阿罗汉是佛,而且说过因佛法在世,阿罗汉是最殊胜解脱。所以不管谁是不是阿罗汉,都不可能成佛。

吾:何以谓之经?经者万古不变,永恒如是所以称之为经,因而唯有圣人所言才可称之为经。且不论世尊以前有无经典存在,那又是历史考证的问题了,但释迦是圣人没错,而释迦之前便没有圣人了吗?如孔子之前更有姜太公,有黄帝、有伏羲,他们所流传下来的都可称之为“经”,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大都散失不见而已。所以也不能说集结经典以外的其他经典都不能算经,而佛当时说法虽然是随机而说的,但说出来之后就是有理路可循的,有内容可以总结、归纳、整理的,因而在每次说完之后可以确立中心与主题。

这正如写文章时所谓的“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在写之前一片空白,当然也不存在主题,观点随时会变带有随机性,但写出来以后,就可以归纳方法心得,更可以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题。当然佛当初说的法只有一个,没有大小之分,至于般若部等都是后来弟子们编订的时候强行归纳划分的,但是编订经典的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如同佛经的翻译不同的人翻译出的版本就不同,这是必然的,因而大乘经典风格有别于小乘经典,也是没什么稀奇。而汉传经典翻译多数在隋唐以前,那时梵文的许多部派经典并没有完全失传,但千百年后这些经典由于种种原因消失不见,只有后来翻译作巴利文一系的经典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但并非大乘经典本来就不存在,也证明不了第一次集结时这些经典一定没有。至于对阿罗汉是否等同于佛的问题,只是我自己的理解而已,并不代表大乘,

道友:对于一个定义性问题,如“1-2=-1”,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你是告诉他“1-2=-1”是错的,还是告诉他“你现在理解不了,等你再学几年就应该知道了”?小学老师都不会犯的错误,释迦会犯么?不管是以什么理由对圣弟子说“阿罗汉最殊胜”,然后再对别人说“阿罗汉缺心眼,其实是自了汉”,都属于两舌妄语

吾:这个就是关于佛说的“知时知量”的问题了,譬如功夫到达某一程度,对应的修持某一法门,但当修持精进到另一程度时,这个法门便不适用了,修的不足与过量都是有毛病的,这时便不能执着于这个法门,懂得舍弃、放下

。因而当佛的弟子修持之初自然赞叹鼓励,修的过量时自然呵责,这只是简单的比方,就是说凡事都是相对而言,不能一概而论的

道友:“十四无记”了解一下,释迦认为外道颠倒之见不是做出某种换个定义,而是不予回答,这才是对“缺心眼”的人做出的正确回答

吾:解答有分好多种,有从正面答,有从反面答,还有一种不答而答叫置答,从侧面解答,你真正懂了佛说,你的问题自然都不是问题了,也不需要答了。

道友:从正面答,就属于妄语了,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在你一年级学加减法时就告诉你开平方,但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告诉你世间运算法则只有加减法,加减法是最高的运算法则。

吾:如何答不是关键,那只是方法,重要的是使提问的人明白、满意。如德山棒、赵州茶,说的

好不好有时已经次要,目的是真正能够帮助到对方,这就是果位中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一个度的把握,要恰到好处,不存在妄语、两舌之说。吾:(注:指大乘经典无来历,拿不出证据,只能算推论,)当然需要证据,但先要保证证据的可靠性,因为历史、出处是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用教理真义检验才更为可靠。

道友:可靠,如何保证?有记载的不可靠,没有记载全凭神话假设的怎么保证可靠,你现在的思维是双向思维:1.原始理论有证据未必可靠;2.菩萨道没证据但一定可靠。所以,这并不是你对二者都不疑,而是在证据面前不得不相信原始理论,而你真正不疑的只有菩萨道。

吾:判定真伪的标准分两,一是你所说的历史记载证据,二是经佛法教理的检验,而历史记载证据的考证困难度大,准确性也难说,所以只能当作辅助,主要还是看是否符合教理,这个历代祖师们的分科判教工作已经检验过,因而并不是我不怀疑,而是他已经得住检验。

道友:双向思维在于你现在把一个无证据的事作为一个既定事实而去找一个可能跟他相关的假设。至于检验,标准是什么?三法印出自大乘,而而解脱道则被贬。牵涉到释迦是否是觉悟者,历史的发生不能教理检验来评定。比方佛教教理说不能占有钱财、拥有奴隶,而三武一宗灭佛的一大根源就是此处,所以教理和释迦是否说过这个理论是没有关系的

吾:是因为先有各种可能性的存在,所以才有各种假设的提出,若是铁定无有的事实,又何来假设提出的可能?而三武一宗与这无关,要知道无论大乘、小乘,他们在成道以前也是凡夫俗子,与我们一般人的想法、贪欲一样,发生任何事也都不稀奇,这与佛法无关,只能说是法久弊生,良莠不齐。譬如小乘所不承认的《愣严经》,能够伪造编出“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那个人,程度也跟佛差不多了,若不是佛本人,谁又有那等智慧呢?这就是教理的检验,经中人物、地点可以编造,但内涵、奥义呢?